早前有一電視節目講述不少藥材的來源及加工工藝,當中提及到一種神秘又特別的名貴藥材—血竭,因為筆者於工作中接觸不少血竭的資料,特此再補充一下。
血竭Draconis Sanguis,目前中國藥典的法定來源是棕櫚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.果實滲出的樹脂加工所制成。它最早收載於南北朝的《雷公炮炙論》,稱為「騏麟竭」。
古代本草對血竭的來源有主要有兩種,一是來自於西胡,即現今的阿拉伯地區,於當地亦有藥用價值,以植物分佈推斷,極有可能來自百合科龍血樹屬幾種植物的樹幹所產生的汁液所制成;二是來自「南藩諸國」,即現時的東南亞地區,按推斷就是目前藥典所使用的棕櫚科同屬植物果實的樹脂。
節目中提到的「血竭」產於雲南西雙版納,其來源是百合科劍葉龍血樹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(Lour.) S. C. Chen(圖1)樹幹所分泌的樹脂加工制成的,與前述第一個來源較接近,不過因為不是藥典的法定品種,故應更名為「國產血竭」或「龍血竭」較為合適,以免與藥典品「血竭」混淆。
在中藥商品學上,藥典收載的血竭常被稱為「進口血竭」,大部份加工成類球狀(圖2),主要從印尼進口,價錢比「國產血竭」有明顯高出不少。
根據藥典,血竭有活血定痛,化瘀止血,生肌歛瘡的作用,中醫多用於跌打外傷,因此不少藥油都含有血竭。現時血竭的質量以血竭素(Dracorhodin)的含量作為指標,因為血竭素是血竭當中的有效成份,其量高低可以反映當中的質量與藥效。有研究顯示進口血竭及國產血竭在血竭素的含量上有明顯差別,因此其功效亦有所差異。
血竭作為中藥一個多來源的品種,實在有必要進行更多的考證,追根探源,以了解那一個品種才是血竭的原植物,減少其混亂的情況,以確保質量與藥效。市民不論使用那種血竭,應諮詢中醫師或中藥師的意見。
圖1:劍葉龍血樹(國產血竭)
圖2:藥典品血竭(進口血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