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經過藥材鋪或者街巿,都會看見有人賣「淮山」。在集非成是的今天,再翻一翻報紙雜誌,打開電視機,「懷山」早已變成「淮山」。「淮山」早已成為市民對山藥的認知。每當我指出「淮山」正確寫法其實是懷抱的「懷」時,他們通常都回應一句:「後生仔,唔識唔好亂講喎,幾十年黎都係寫淮山,未見過有人寫懷山…..。」

懷,實為古地名,即今天河南省焦作地區。先秦時期,稱「覃懷」,後稱「懷州」,元稱「懷孟路」,明清時期稱「懷慶府」。此地區位於太行山與黃河之間,北有山蔽護,南有河滋養,因此該地取名正有懷抱之意。

焦作地區(懷慶)常年光照充足、氣候溫和、雨量充足卻又排水便捷,最適宜山藥、地黃、牛膝等根莖類中藥生長。依靠這得天獨厚的條件,此地區出產的山藥、地黃、牛膝和菊花被合稱「四大懷藥」。根據史料記載,衞桓公就以「懷山藥」作為貢品獻予周王室;及後「懷地黃」、「懷牛膝」與「懷菊花」也陸續被納入為貢品。歷代醫藥名家均對道地藥材極為重視,更對「懷藥」的功效作出了極佳的評價。

這個「懷」字,包含著中藥的道地性與質量保證,自古以來商人及用家均以道地名作為中藥的商品規格,如雲苓(雲南茯苓)、建曲(福建神曲)、廣陳皮(廣東陳皮)等。同樣的中藥,可以有很多產區,離開了「懷慶」所種的,還可以叫「懷藥」嗎?

中藥是講求道地性的,因此不能胡亂替中藥冠名,如其他地方生產的山藥,就不應叫做「懷山」。正宗「懷山」的來貨價比其他地區產的貴好幾倍。光這個「淮」字,已展現出普遍商家對該藥未深入理解。不過,要糾正幾代人的誤傳,談何容易。作為中藥師的我,唯有盡好本份,寫多幾篇文章與大眾分享,相信總會見到一藥一名的一天。

後記:懷山與淮山

不少讀者朋友都認為,港澳台地區藥商將山藥商品,統稱「淮山」,可能是淮河地域(江蘇、安徽)出產的山藥,其稱呼說法未必是錯。藉此,筆者希望提供更多篇幅,以補充「淮山」一詞的來源很大程度是以訛傳訛之誤的觀點。

傳統,在藥材名字前加入地區名,普遍是說明該藥材的道地性,在推銷藥材時,強化藥材的質量指標及來源信息(如廣陳皮、建曲、雲苓等),不是隨便將普通產區名字放上。自古以來,四大懷藥已經歷幾千年的洗禮,被歷代醫家廣泛流傳和使用。<<神農本草經>>載有:「山藥以河南懷慶者良」;<<本草綱目>>記載:「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」:<<圖經本草>>記載:「牛膝生河內山谷… …今江淮、閩粵、關中亦有之,然不及懷州者真。」

然而,今天的淮河流域,古稱「淮水」,此名古已有之,若淮河流域是古今藥材的道地產區之一,為何今古典藉並無出現「淮」字頭的道地藥材呢?有人卻補充稱,也許藥材的道地產區發生轉變,已由「河南焦作(懷慶)地區」轉移到「河南淮河地域」,藥材道地產區的轉移,並非沒有例子。

現今山藥產區已廣泛分布在中國南北方各省,日本和韓國也有種植,為何只有淮河一帶出產的山藥在近代才成了道地藥材?所謂道地藥材,其品種在特定環境和氣候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,經歷幾代種植,顯示其具備穩定質優及療效顯著,且受古今各醫家和患者廣泛認同,也所謂:「離其本土,則千周同而效異」。要各界人士認可道地藥材發生轉移,必須得到充分的論證,並非由商家的宣傳主導,況且現今山藥道地產區河南省焦作市(即懷慶)仍大量出產優質山藥。

淮河,發源於河南省西南部,主幹流流經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蘇四省,於揚州市三江營匯入長江,全長約1000公里,若生產於淮河地域的山藥成了當代的道地藥材,究竟是淮河那段地域?還是整個區域皆可?淮河兩岸地域遼闊多變,「淮」一字很難準確概括道地產區。重點的是,河南淮河區域基本不產山藥。

至於「淮山」的由來,已無從稽考,筆者認為最大的可能是,早年廣州和香港作為中藥最大集散地,影響力較深,以往從事中藥的商販與工人,文化一般,出貨單或寫箱標示時,慣常將複雜的字,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,加快書寫速度,如「朱扒」、「上海才反」等。「懷」字難寫難認,懷與淮在廣東話(waai4)和普通話(huai2)均同音,一些人為省事,就用了「淮」字代替,於是以訛傳訛,謬誤了幾代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