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郊野公園觀賞中草藥

筆者既愛行山,亦喜歡看花草樹木,每次郊遊時總會留意沿途的花草。近年先後兩次行薄扶林水塘道,都有幸見到紅苳蛇菰Balanophora harlandii Hook. f. (圖)。路過的行山友見到我們人人圍觀影相,通常都會教導同行小朋友:「這些菇可能有毒,唔好摸﹗」。向孩童灌輸安全意識值得鼓勵,畢竟蕈菌難以辨認,在野外見到不認識的動植物都應心存敬畏,不碰為妙。


大自然千奇百怪,雖然紅苳蛇菰外形似十足菇菌,但它其實不是蕈菌類,而是屬於蛇菰科的寄生植物,無葉又無葉綠素,除非適逢開花時期,否則難見一面。它的花序紅色,雌雄異株依靠昆蟲傳播花粉,雄花有蜂窩狀窪穴,雌花卵形至橢圓形有點似楊梅,狀甚可愛。

紅苳蛇菰最早以葛花菜之名收載於《本草綱目》云:“如芝、菌湧生地上,其色赤脆,蓋蕈類也。”

明代著名中藥學家李時珍花了27年走遍大江南北完成《本草綱目》,跟據生長環境、外貌、生長習性等把物種分成16部60類。為中藥分綱別目,辨清了很多流傳已久的品種問題。即使其分類方法和現代有出入,但以當時的科學水平而言絕對是一部藥學及博物學巨著。

現代紅苳蛇菰全草入藥,名為「葛蕈」,味苦、澀,性寒,功能涼血止血,清熱解毒。用於肺熱咳嗽,咯血,血崩,痔瘡等。有人見它外形似男士特徵,以為是壯陽溫腎之品,固然是誤用了。

2017年是藥王李時珍的500歲冥壽。延續李時珍精神是中藥師的使命,指導市民用藥,認清品種,了解藥性,普及中藥安全用藥常識就由身邊的花花草草開始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