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種清楚用藥安心

大多數中藥以植物的不同部位入藥,藥材飲片的外觀往往都很類近。所以每次開班都會有學生問:「那麼多種中藥,究竟如何分辨?」筆者的回答是這樣的:「首先,要知道來源,攪清楚自己用的是甚麼。」

中藥的來源所指的不是藥材的產地,而是該味中藥的定義,一般會參考中國藥典(第一部)。當中的中藥飲片名稱,與植物物種一樣,均用拉丁語形式表述,就植物藥而言,基本表達方式為:屬名(+種加詞)+藥用部位+加工方法。

例如製造「紫雲膏」的主要材料「紫草」Arnebiae Radix,來源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 (Royle) Johnst. 或內蒙紫草Arnebia gutata Bunge的乾燥根,表面紫紅色。藥典指明該兩種紫草科植物的根部才可作正品紫草使用,其餘品種都不能以紫草入藥。

無奈,市場因名稱上的混亂,在香港市面買到的紫草有時會發現是全草帶白色柔毛,明顯地藥用部位與色澤均與紫草不符。這種藥材其實是「委陵菜」,屬薔薇科植物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.的乾燥全草,在香港習稱「北紫草」或「紫草茸」。北紫草是其別名,但叫紫草茸就是用錯名稱了。

「紫草茸」不是植物,而是紫膠蟲在樹枝上所分泌的膠質,屬另一藥材,香港市面並不常見。圖中可見三藥外觀差異頗大,而且三種中藥的功能異迴,應分開入藥。

很難分辨嗎? 不用怕! 有中藥師代勞

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中藥的品種混亂問題自古有之。梁代‧陶弘景:「眾醫睹不識藥,唯聽市人,市人又不辨究,皆委采送之家。采送之家,傳習治拙,真偽好惡莫測…」

正本清源,釐清市場中藥品種混亂是中藥師的重要任務。中藥師謹守中藥鑑定的崗位,是醫師和藥廠的好拍擋,是市民大眾安全用藥的把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