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田七 (二. 談偽品)

image024

有關這個題目,上回講到「田七」的標準藥名應該叫做「三七」。今次筆者想談談一次親身經歷,事源於2017年12月筆者的家人從市面一間藥房配中藥。筆者幫家人煲藥前檢查藥材質量,發現藥包中有一種不應出現的藥材 – 川三七(見附圖),而處方中含有三七這味中藥則不見踪影。

「川三七」以「開口箭」為名收載於《中華本草》,其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開口箭及劍葉開口箭的根莖,又有巴林麻、牛尾七、開喉劍等別名。「川三七」與「三七」只差一字,故對不熟悉中藥者處理藥方時很容易混淆。

多年前,香港曾發生配錯「川三七」導致中毒的事件,至今又再被筆者發現「川三七」仍於市面被誤用。兩種藥材性質功效不盡相同,而且「川三七」有毒,誤用可致頭痛、眩暈、噁心、嘔吐等中毒症狀,故兩者絕對不能混淆入藥。

二藥外觀差別其實很大,相信作適當培訓已可杜絕混淆。很多中藥的應用都已有千百年歷史,歷代本草書籍可能收載不同的名稱。筆者建議加強向中醫藥業界推廣使用標準中藥名稱的概念,跟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、香港中醫藥條例所列載的名稱。如川三七這個例子兩者沒有收載,則可參考專業工具書如《中華本草》,以「開口箭」為藥名。以做到一物一名,保障用藥安全。

中醫藥一直都融入香港人的生活之中,尤其用藥材煲湯更是飲食文化的一部份。要發揮中醫藥的功能及保證中醫藥醫療質量(安全性、有效性),重視中藥專業人員的職能、為中藥專業人員作認證、由中藥專業人員向從業員提供適當培訓是極為重要。

圖:三七常見混淆品 – 川三七藥材(來源:筆者) 因怕其他人以為上圖是三七或田七,所以寫清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