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自九龍的中藥 – 鴉膽子
在學時期曾讀到一本有關道地藥材的書籍,發現原來香港九龍區是一種藥材的道地產區,此藥材便是——鴉膽子。
李東坦在《用藥法象》中提到:「凡諸草木昆蟲,產之有地,根葉花實,採之有時,失其地則性味少異,失其時則性味不全。」意思即是,用作治療的中藥,有產地之別並按時令年期收採,方能使中藥發揮本來之療效。
有關這個題目,上回講到「田七」的標準藥名應該叫做「三七」。今次筆者想談談一次親身經歷,事源於2017年12月筆者的家人從市面一間藥房配中藥。筆者幫家人煲藥前檢查藥材質量,發現藥包中有一種不應出現的藥材 – 川三七(見附圖),而處方中含有三七這味中藥則不見踪影。
今年,林鄭月娥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到「中藥藥劑師」(又名中藥師),並為其提供有關西藥的基礎課程,以配合香港未來的中醫藥發展。筆者近日看到一些分析文章,似乎社會各界仍然誤會中藥藥劑師等同中藥配劑員或掌櫃。為此,筆者嘗試淺談一下中藥行業的人力資源架構。